目前分類:☆★親子教養文章分享★☆ (7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◎文╱洪蘭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
       人生真正的教室是在窗外,在教室窗外所學的,一輩子都受用不盡孩子從小在生活上學到的點點滴滴,會決定他出社會的成敗。請把假日還給孩子!小時候不會玩的人,長大後只會玩電玩,不要因為保護他反而害了他。

       暑假去參加同事的喜宴,發現賓客中的爸媽族群,聚在一起談的都是暑假給孩子報了什麼補習班、上了什麼夏令營,聽得我目瞪口呆。如果這樣密集上課,哪裡是放暑假?這不是比上學還更累了嗎?當我提出異議時,這些媽媽們異口同聲的說:「如果不給孩子安排點事情做,他們在家裡都在打電玩,反正講也講不聽,不如送出去讓老師管。」我發現這些孩子的生長環境,都是在都市水泥叢林中長大的,根本不會玩。

從遊戲中培育能力

       小時候不會玩的孩子,長大後就只會玩電玩,因為只有電玩這種沒有生命的玩伴可以忍受孩子重複、不合理的咒罵和毆打,而不絕袂而去。《知識》雜誌也刊載了英國著名自然科學作家Henry Gee對英國青少年不喜歡科學的批評:孩子還沒有認識到自然現象,就被要求死背各種抽象的自然法則,扼殺了孩子的科學興趣;他認為根本解決之道,在讓孩子多多從遊戲中體驗自然現象,身處自然界最能培育出創造力和好奇心。

       我對他這一番話真是非常贊成,現在的孩子都被過分保護,父母為了「安全」這個理由,不讓孩子出門,孩子每天被關在家中看電視、打電玩,他們的沈迷有一部分是我們的錯,我們沒有給他們一個安全、開放的戶外遊戲環境。

會玩的孩子EQ更好

       從小有很多玩伴、常在戶外玩耍的孩子,比較不容易沉迷於電玩,因為與人互動的滿足感遠大於虛擬世界的快感;我們小時候,常有很多機會跟不同的人玩在一起,學習不同人的個性和脾氣。

      缺乏遊戲的機會對孩子最大的影響,是以後的人際關係不良,不會跟別人相處,因為遊戲其實是培養人際關係最好的機會:太兇了,人家不願跟他玩;太懦弱,會被人欺負。因此,如何拿捏這個分寸才會交到最多的朋友,在社會上太重要了,是一個人從小要學的。我們現在都知道EQ比IQ重要,功課再好,人緣不好,事業也不會成功,那麼為什麼我們不讓孩子去玩,培養他的EQ呢?

童年友誼人生路上相扶持

       我只有一個孩子,常覺得將來我走了,世界上只有他一人,很是孤單,心中不忍,因此,他很小的時候我就幫他留意玩伴,期望兒時的友伴將來可以成為人生路上相扶持的弟兄,常常在週末時特意開車送他去朋友家玩,或邀請小朋友來家裡過夜,讓他們有共同的回憶。最近他童年的玩伴一個個都大學畢業、結婚了,孩子還特意飛到美國去參加婚禮,見面時,幾個人擁抱在一起,令我很感動。童年的友誼最純真,維持得最久,要儘量在孩子小時候讓他交到人生的好朋友。

父母帶孩子一起玩

       我們中國人天性比較拘謹,傳統的教育又告訴我們業精於勤、荒於嬉,因此我發現很多中國父母不會帶著孩子玩。中國父母表達讚許的方式是「嗯」一聲,有時連嘴角都不肯揚一下。也就是說,中國父母對孩子做的事都是先挑剔,假如孩子做的還過得去,父母只會「嗯」一聲,不罵就是讚許。

       反而是美國父母很會帶孩子玩,我的妹夫是美國人,他常在暑假帶著我們姊妹的孩子一起去登山、越野競賽、溪中垂釣或者在大樹上搭木屋露營,讓孩子一個個玩得像小黑炭才回來。晚上他就教孩子演戲,隨便找個主題,即席演出,訓練孩子的膽識和應變的能力。我記得孩子把上下床的上鋪作為舞台,在那裡演伊索寓言和天方夜譚,孩子運用想像力編對白,把書中的情節化成戲劇表達出來。他們運用智慧去做道具,任何不起眼的東西,透過巧思都變成舞台上維妙維肖的道具。

       我深深感到,只要給孩子一點空間,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是無遠弗屆的。我孩子在成長的時候,任天堂的電玩已經非常盛行了,但是他們都沒有沉迷在其中,假如真實世界玩的比虛擬世界還精采,為什麼要去沉迷在虛擬的世界中呢?

人生教室就在窗外

       我回台灣以後,目睹孩子沉迷電玩之深、父母師長之無奈,我一直想,這是不是跟社會不允許孩子玩、我們沒有提供孩子一個健康的遊戲空間有關呢?當一個孩子不知道玩耍是多麼有趣時,他自然以為電玩是唯一的樂趣了。所以父母如果不想讓孩子沉迷在電玩中,就必須找替代方案,用別的遊戲來取代電玩。

       若有親戚住在鄉間,暑假不妨帶孩子去探望阿公、阿媽,讓孩子有機會跟堂兄弟、表姊妹一起去戶外接觸大自然;個性比較膽怯的孩子,鼓勵他在家庭聚會時跟別的孩子一起上台唱歌、彈琴或演戲,克服膽怯,同時也訓練台風。

       最要緊的是,我們大人要有正確的觀念,知道人生真正的教室是在窗外,課本上的知識不會用的話,充其量是個死知識;但是在窗外教室學到的東西,卻是一輩子受用不盡的。父母親若能將眼光放遠一點,便了解現在斤斤計較考卷上的五分、十分,過了一學期便一點都不重要;然而在生活上學到的點點滴滴,卻會決定他出社會的成敗。目前檯面上的人物都不是當年學校中的好學生,但是他們卻都是當年的孩子王,所以父母親們請把暑假還給孩子,小時候不會玩的人,長大後只會玩電玩,不要因為保護他反而害了他。

 

卡哇依水鹿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[分享] 你的孩子喜歡搞“破壞”嗎  

資料來源:http://www.sns104.com/forum/thread-27984-1-1.html 

 

0916-2  

面對孩子的“破壞”你會怎樣呢?生氣、呵斥孩子再也不許拆東西,還是幫孩子一起完成他的“杰作”?著名的幼教專家提醒家長,千萬不要粗暴地干涉孩子的探索欲。

這樣的“破壞性”其實是值得鼓勵的。幼教專家說,把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拆開,是孩子學習探索的一種表現,他們不是故意去破壞一個東西,而是因為他對這個東西感興趣,想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。比如很多男孩喜歡把玩具拆開,去看車子里面到底是什么,車子為什么會動等,他是沉浸在了自己喜歡的事物里面,并努力通過自己的雙手去尋找答案。

對于孩子這樣的“破壞”,家長首先要對孩子有寬容的心態,因為破壞的過程就是個學習的過程。不要嚴厲地批評孩子,也千萬不要說“不許再把玩具拆了,不然下次就不給你買了”等這樣警告和威脅的話。因為家長的批評和威脅很可能會扼殺孩子可貴的探索精神。

其次,家長應該盡可能地鼓勵并且參與進來,因為孩子“破壞”的過程,是一個手、眼都在活動的過程,能夠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。鼓勵孩子適當地“破壞”,就是在鼓勵孩子的創造力,以及對更多事物的探索興趣。所以,當家長看見孩子把機器人拆了,應該蹲下來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,“機器人里面是什么啊,怎么會動的啦?”……引導、幫助他們一起尋找結果,然后再跟孩子一起把拆開的玩具恢復原樣。這樣才能讓孩子在“破壞”———探究———重建中獲得心理的滿足。

家長們在鼓勵孩子“破壞”的行為之余,還要有意識地創造條件,引導孩子思考。在日常生活中,家長要多提些問題讓他們去猜、去想,比如,鬧鐘滴滴答答地走,家長可以問,鬧鐘為什么會響,為什么會走呢?皮球為什么一拍就跳很高,如果把氣放了,還能跳那么高嗎?要在問題提出后,主動帶領他們從“破壞”中尋找答案。

“破壞狂”心理揭密--善意、有趣、發泄、好奇……
很多媽媽常常抱怨到:“我家的孩子簡直就是個破壞狂,什么東西到他手里立刻變成廢品,弄得家里都不敢隨便放東西。好像孩子根本就不知道珍惜,難道破壞東西讓他很高興嗎?真不知道孩子的心里是怎么想的。”

其實,對于愛破壞東西的孩子來說,他們的心理很復雜,有很多種類型,父母需要耐心、有心地去發現,不可一棍子打死,不能輕易地以打罵來應對孩子的破壞。一般說來,孩子愛破壞有以下的幾種心理類型:

1、好心辦壞了事
幼兒的出發點是好的,但由于經驗不足或能力有限,結果事與愿違。有的孩子見金魚缸里結了一層薄冰,怕金魚凍死,把金魚全撈上來包在手帕里;看到鹽有點臟,把鹽放在淘米籃里用水淘;出去打開水摔壞了水瓶……成人首先要肯定孩子的想法是好的,接著告訴孩子失敗的原因。自己不懂的事先要請教大人,自己力不能及的事長大了再去做。

2、感到有趣
有些幼兒損壞東西,并未意識到行動的后果,而是對活動的過程感興趣,覺著好玩。例如把圖書中色彩鮮艷的畫面撕下來折疊玩具;到田里揪下菜花、豆角、嫩瓜;用刀、筆在墻上、桌上亂刻亂畫……成人發現后要及時制止和教育,使他們認識到這些東西損壞就再也恢復不了原樣了。要適當引導幼兒興趣,例如對愛撕書折疊的,可給孩子色彩鮮艷的彩紙,由他折疊;對愛亂刻亂寫的,可給他硬紙、刻刀、彩筆及作品范例,讓孩子模仿著刻畫。

3、發泄心理
因未滿足孩子的要求,孩子與大人賭氣,故意損壞東西,發泄心中的憤怒。某些被溺愛的孩子常以此要挾成人,以達到個人目的。對這種故意破壞的行為,成人絕不能姑息遷就,既要嚴厲批評,也要讓孩子嘗到破壞的滋味。例如摔壞了玩具,至少在半年內不買新玩具;搗熄了煤爐,讓他與家人一起挨餓;砸壞了碗碟,告訴孩子兩周內不買他最愛吃的冷飲,以省下購買新碗碟的錢。孩子受到一定的懲罰后,會留下深刻印象,就不敢再由著性子耍潑了。

4、滿足個人需求
有的孩子因提出的要求被大人拒絕,便耍手段,迫使成人“就范”。例如故意磨破衣服、鞋子,讓父母買新的。為了得到自己最想吃的東西,故意淋雨,使自己患感冒。為防止這類行為發生,大人要滿足孩子合理的需要。若不能滿足孩子的需要,就要把原因告訴孩子,取得孩子的理解。一旦發現孩子有這種不良行為,要嚴肅批評,且絕不能簡單滿足他,更不能不容分說就加以打罵。

5、盲目模仿心理
愛模仿是幼兒典型的心理特征。孩子把大人當作行動的榜樣,大人怎樣做,他也機械地跟著學,由此產生不良后果。例如見父親刮胡子,便將小貓胡子剪了;看見媽媽化妝,趁大人不在時,也將自己化成個大花臉……對于盲目模仿的孩子,爸媽在事后要給孩子補充有關知識,使他們明白為何自己的行為會帶來破壞。平時要告訴孩子哪些事可以學成人的樣子做(如刷牙、洗臉、擺碗筷、洗手帕等),哪些不能。

6、嫉妒心理
孩子見別人東西比自己的好,產生嫉妒心。由于孩子的情感外露、沖動,自控力差,嫉妒往往直接付諸行動,搞破壞行為。例如故意剪壞別的小朋友的新衣服,弄壞同伴高檔玩具,摔壞同伴新書包、新鉛筆盒……嫉妒是一種陰暗、狹隘的心理,它既給孩子心中帶來了苦惱,也影響孩子的成長及與他人的交往。為此,爸媽要從小引導孩子學會欣賞別人,讓孩子的心胸開闊起來。

7、報復心理
有些幼兒因弱小,斗不過“強者”,便偷偷地采取報復破壞,以求在心理上得到平衡。對孩子的這種報復行為,爸媽首先要及時制止和批評,然后再問清孩子這樣做的原因,若孩子果真受了委屈,可告訴對方父母或老師,尋求恰當的解決之道。

8、好奇心理
好奇是幼兒心理的主要特征,他們對不理解的事物,都有強烈的探究心理,總想摸摸、看看、聞聞、嘗嘗,弄個明白,喜歡拆卸鐘表、玩具、收音機、筆,亂按電器開關或遙控器,從而損壞了東西。

面對這樣的孩子,父母可引導孩子把拆下的東西裝配起來,恢復原樣。平時,父母要明確告訴孩子,哪些東西是不能亂摸亂嘗的(如電器、藥品),以防事故發生。對愛動手的孩子,可為他們購買拼插、組合玩具,使他們在裝裝拆拆的活動中體會構造的快樂。

如何教育小小“破壞狂”?
首先家長要對寶寶的生長發育情況有所了解,這樣你就不會面對小小“破壞狂”不知所措了。
孩子在六七個月時,開始對因果關系特別感興趣,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玩湯匙。當孩子手拿湯匙時,會咬一咬、敲一敲,下一步就是把它扔到地上;你拾給他,他等一下又會把它扔掉。孩子的這些舉動,并非故意要惹你生氣,其實他已開始探究事情的因果關系。

孩子到一歲時,已經能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。比如說:你會知道按墻上的電燈開關,電燈會亮;玩具小狗上了發條才會走。通常孩子到兩歲的時候,就能從結果推想原因了,這種能力是靠著一次又一次的學習累積而成的。所以,當孩子對某些事物一再嘗試,或將家里搞得一團糟時,家長先別生氣,因為對一歲的寶寶而言,這正是學習的最佳環境。

既然“扔東西”是這階段孩子正常的行為,作父母的就不必為此沮喪、發脾氣,反而要為孩子準備一些扔不壞的東西,充分滿足孩子扔東西的欲望。您可先將家中不能扔的東西收拾好,再設計一些活動,如:準備一籃大大小小、硬的軟的球,讓孩子盡情地、有目標地扔,訓練他的控制和協調能力。

孩子一再重復的實驗行為,對父母的耐心的確是一大考驗。不過父母必須了解,如果僅僅為了維持一絲不亂的環境而處處限制孩子的行為,久而久之就會澆滅孩子對事物的好奇與興趣。

給年輕父母一點建議:讓孩子自由且安全地探索、發現與學習,只要保持環境的安全與清潔,混亂一點又何妨? 

卡哇依水鹿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
這星期日就是一年一度的母親節囉


祝福~水鹿家的阿嬤~~媽咪~~~母親節快樂~~

今天寶貝們也將自製的愛心相框和學校所準備的康乃馨..


要送給辛苦的媽咪喔!!


~~~~母親節快樂~~~


卡哇依水鹿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
快樂的時光總是特別快!!春節即將過完



明天大家就要上班上課了^^


大人和小孩都準備要收心囉~~ 明天大家鹿窩見....


明天我們要一起來分享過年去哪趴趴走....


記得今天可要早早上床睡覺喔



祝福水鹿家族的爸爸媽媽們


開工大吉 財源廣進


蛇年行大運








 


 


今年的年假長達九天,專家發現,假期越長,長假結束後出現「收假症候群


的比例越高,醫師提醒,把假期的最後一天留給自己,充足睡眠靜心沈澱


調整步伐,才能精神飽滿恢復上班上課。


醫師建議,最後一天的假期不要從事太激烈的活動,可以用來調整睡眠,靜心


沉澱、整理思緒,恢復正常的作息。
(
)每個人調整收假症候群的時間不同,必須視個人心理狀況而定,但應盡量將調整的時間提早。



(
)恢復正常的作息、睡眠充足、沉澱放鬆的心情;再加上適量的運動等,有助恢復低落的情緒。



(
)提前思考上班當日工作的優先處理順序和方法,泡個熱水澡、提早上床睡覺,對長假後的工作效率會有所助益。


 


文章來源: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wsjjames/1696040

卡哇依水鹿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
今天我們進行最後一次彩排~



寶貝們依然活力十足~寶貝們~~明天要加油喔!!!!


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


玉芳老師的小小叮嚀~~


1/19星期六600穿著好表演服裝(自行用完餐後)到大墩文化中心演講廳(英才路600)找玉芳老師集合,活動於6點半準時開始,所以請勿遲到喔!因逢週六,故文化中心附近車輛較多,因此提醒家長們要提早來找車位喔!


※請家長先將孩子交給老師(避免影響孩子上台的情緒),爸爸媽媽即可以到座位坐下(請自己尋找座位)待節目的開始。


小女生綁公主頭(當天老師會讓小女生戴上可愛的頭巾),並穿著淺色褲襪。


※小男生請梳好帥帥頭,並穿著淺色長褲。


※活動當天的天氣較寒冷~可讓孩子在表演服裝內穿著黑色的防寒內搭衣!


※鞋子不限定型式(但需是包鞋),活動當天可以幫孩子化個漂亮的淡妝或口紅。


※記得喔~把孩子交給老師之前,請幫孩子包上尿布,謝謝您的配合。


※當天需準備一套更換的衣服及塑膠袋〈請寫上孩子名字〉,由家長保管,活動結束後,請家長幫孩子更換完衣服連同有名字塑膠袋(內裝表演服)務必交還給老師。謝謝!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 

卡哇依水鹿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 

親愛的家長您好:

 

    歡迎的寶貝加入鹿鳴村園地,7/28(六)~~7/31(二)為鹿鳴村的暑假唷!!而81日 (星期三)就是我們的開學日囉~~~以下事項敬請配合:

 

1.      開學日當天請830前讓孩子入園,我們準備了營養豐富的早餐讓孩子們享用。

 

2.      開學當天請幫寶貝準備室內拖鞋一雙、替換衣物二套、小棉被、枕頭、安撫物品(如奶嘴、慣用棉被等,視需要而定)、牙刷、漱口杯(附把手)、茶壺、餐袋,一切物品請寫上寶貝的姓名

 

3.      入學一週內,請交寶貝的預防注射黃卡影本戶口名簿影印本和幼兒基本資料

 

 

孩子們~~81()~~~~水鹿班的教室見囉~~~玉芳老師等你們笑咪咪來上學唷!!!

 

 

 

卡哇依水鹿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作者:詹純玲(友緣基金會專任老師)  出處:親子天下選擇幼稚園、幼兒托育完全指南




送小孩去上學,他哭個不停,不肯進教室;可是大人上班快遲到了……
孩子回家哭說,小朋友都不跟他玩,有時搶他的玩具,還跟老師告狀……
怎麼做,才能舒緩孩子的分離焦慮,幫他交朋友,讓他天天快樂去上學?

 

分離焦慮篇

 

好不容易把小其從床上叫醒,一陣忙亂的幫他梳洗完畢,準備要出門時,小其又開始掉眼淚了,半哄半騙的把他帶上車。到了幼稚園門口,他卻怎麼都不肯下車,一直抓著媽媽,哭喊著說不要上學。眼看著自己快遲到,媽媽的心裡又氣又急又難過,只好硬把他抱下車,交給老師,然後帶著不捨的心情「逃離」現場。

類似的景象在各園所多少都曾上演過,可是身為父母總想著如何讓孩子能順順利利的就學,開啟人生的第一個社會化及學習的階段。

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孩子不想上學呢?不外乎:一、離不開父母產生的分離焦慮;二、因為園所環境,適應困難

分離焦慮和年齡成反比

 


孩子跟父母(或熟悉的照顧者)分離時,呈現焦慮不安、傷心,就是所謂的「分離焦慮」。這樣的感覺源自於嬰兒期約八、九個月大,當父母離開時對父母的依戀及抗議。因為嬰兒還無法在心裡塑造父母的形象,所以當父母離開時會很焦慮,以為他們再也不會回來了。

有研究指出,父母(或熟悉的照顧者)如果在嬰兒期提供一個安全的情感連結(也就是愛的連結),孩子在進入幼稚園時會有更好的適應能力。這樣的孩子較願意探索新事物、容易與人相處。所以一般來說,隨著年齡漸長,孩子了解到父母的離開只是暫時的,也就較能適應。只是當離開熟悉的環境,到了陌生的園所時,難免還是會有初期的不安,有的會哭、有的不講話。有的一開始就無法適應;有的則是前面幾天因有新鮮感、好玩的事情,而未出現適應上的問題,但隔幾天後就出現分離焦慮,這些都是很正常的。

分離焦慮持續的時間長短,一般來說,與孩子年齡的成長成反比,愈小的孩子需要愈長的時間才能完全適應。

資料來源:親子天下網站

卡哇依水鹿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